眾所周知,秋分是二十四節氣中一個重要的節氣。秋分這一天,太陽幾乎直射在赤道上,即晝夜平分,故稱“秋分”。
從季節變化上來講,確切地說,北半球的秋天是從秋分開始的,此時天氣變得涼爽,并且秋分過后晝夜溫差越來越大,寒意也越來越重。俗話說:“白露秋分夜,一夜涼一夜”;“一場秋雨一場寒”。
秋分過后出現的晝夜溫差加大、“涼燥”、寒意漸重等氣候,很容易侵襲身體,一不小心就會導致生病。
那么,秋分時節養生防病的重點有哪些呢?
1、飲食重在“清潤”
秋分后空氣干燥,容易引起咽干、干咳、皮膚干裂、大便燥結等“秋燥癥”。“秋燥癥”又分為溫燥和涼燥。秋分之前多見溫燥,秋分后多現涼燥。要預防涼燥,需注意多喝水,在飲食方面要注意多吃一些清潤、溫潤為主的食物,如芝麻、核桃、糯米、蜂蜜、乳品等。此外秋天上市的果蔬中,藕、荸薺、秋梨、柑橘、山楂、蘋果、葡萄等,都是非常好的滋陰、潤燥食物,宜在日常適當多吃一些。
最好不吃或少吃辛辣煎炸熱性食物。
2、調補重在“營養均衡”
秋分后,很多人會注意進補,專家指出“無病就不需要進補”。如果隨意進補,既增加了開支,補得不對反而傷害身體!也不用刻意的多吃大魚大肉,只要做到營養均衡就可以了。想要均衡營養,首先要做到不挑食,保證食物的多樣化,從五谷雜糧、豆及豆制品、蔬菜水果中獲取蛋白質、脂肪、碳水化合物、維生素、礦物質、膳食纖維等營養素。另外,一日三餐的合理安排也很要,要遵循早吃好、午吃飽、晚吃少的原則,適當調配。
3、強身舒心重在“多活動”
心、腦、肺及關節強健是延年的關鍵,古人說:“一身動則一身強”。正值秋高氣爽,多外出運動、登高望遠,既有助于提高身體新陳代謝,使各器官充滿活力,又有助于放松身心、掃除抑郁心情。但要注意,秋季養生以“收”為主,運動量不能過大,運動不要劇烈,以身上舒適、不出汗為宜。戶外運動還要防止秋季涼風。
4、秋凍重在“別盲目”
俗話說“春捂秋凍”。于是人們普遍認為秋季要“凍”有利于健康!但“秋凍”不可盲目。
“秋凍”是有前提的!如身體素質好的年輕人、中年人可以晚些添衣、秋凍;但對于身體虛或者有慢病(如心腦血管不太好)的人,不但不適宜“秋凍”,甚至要適度的“秋捂”。
同時需注意:即使正常的秋凍,頭、肚臍、腳也是不能凍的!
頭,為人體“諸陽之會”,頭部受寒受涼后會引起頭痛等。另外,患有心腦血管病的人,尤其要防止頭部受寒受涼。
肚臍,也是神闕穴,溫暖這個穴位可以鼓舞機體陽氣,特別是一些脾胃虛弱,怕冷、易腹瀉的人,一定注意不能讓肚臍受涼受寒。
腳部離心臟最遠,血液流經的路程也最長;而腳又匯集了全身的諸多經脈,足部受寒受冷,機體抵抗力就會下降,病邪就有可能乘虛而入,所以要防止“寒從腳底生,病從寒中來”。
專家提醒
“養樹需護根,養人需護腳”, 腳是人體的“第二心臟”。
秋季做好腳部修護和保養,不僅是遠離足癬(腳氣)、足部干裂、腳底脫皮等各種腳病的需要,還有助于緩解疲勞,調理睡眠,增強體質!
足部保養常用的方法有:
1、每晚用溫熱水(38℃-40℃左右為宜)泡腳,有助于抵御秋季干燥、緩解疲勞;如果加入一些花椒泡腳,有驅寒、除濕的效果。
2、按摩雙足:足部是足三陰經的起始點,又是足三陽經的終止點,踝關節以下就有60多個穴位。如能經常刺激足部的太沖、隱白、太溪、涌泉等穴位,有助于滋補元氣、壯腰強筋、延緩衰老等。
3、選擇舒適的鞋、襪子,并注意勤曬防潮,防止真菌滋生。
4、有腳病應當盡快選用科學方法治療。如果有較為嚴重的足癬(腳氣)、及足部一些疾病如灰指甲、甲溝炎、肉刺、雞眼、或者手癬等,應當盡快選用科學方法治療,防止腳氣病情加重,也為了杜絕傳染給家庭成員。
【免費福利】
憑此信息,到全國各地任意一家甲冉生門店,即可享受“關愛手足健康”免費義診一次;登記服務信息,即可免費享受“鮮清抑菌顆粒”專業泡腳 + 健康檢查免費服務一次。
+ 10元,享受專業修腳一次(原價39元、58元,僅限新顧客第一次體驗)。
【轉發福利】
憑借“ 轉發 + 點贊 ”為自己贏得更多“福利”,詳情咨詢就近“甲冉生”灰指甲、手足病修護門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