寒露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七個節氣,秋季的第五個節氣,以太陽到達黃經195°時為寒露。《月令七十二候集解》說:“九月節,露氣寒冷,將凝結也”。寒露的意思是氣溫比白露時更低,地面的露水更冷,快要凝結成霜了。
2021年寒露是10月8日,農歷九月初三,星期五。
寒露節氣的到來,是天氣轉涼的象征,也標志著天氣從涼爽到寒冷的轉折和過渡。在自然界可見露珠寒光四射,如俗語所說的那樣,“寒露寒露,遍地冷露”。
這一時節,陰陽之氣開始轉變,陽氣漸退,陰氣漸生,我們人體的生理活動也要適應自然界的變化,以確保體內的生理(陰陽)平衡。
那么,為了養好身體預防生病,我們該怎樣進行調理和調整呢?
飲食養生:
平衡五味,滋陰潤燥(肺)為宜
此時,宜多食用養陰潤燥的食品,如芝麻、糯米、粳米、蜂蜜等柔潤食物,同時增加大棗、山藥等以增加體質;水果有梨、提子、哈密瓜、香蕉等,吃這些比較滋潤的;蔬菜有胡蘿卜、冬瓜、藕、銀耳等及豆類、菌類、海帶、紫菜等。早餐應吃溫食,最好喝熱粥,粳米、糯米均有極好的健脾胃、補中氣的作用,可適當選用。
在湯療方面可以選用蓮子、百合、玉竹、麥冬、淮山等搭配一些食材燉湯喝,起到養陰、生津、益胃、健肺的作用。還可以使用銀耳、蓮子、百合做成羹,作為甜品也可以起到滋潤的作用。同時,要注意不可過多吃辛辣食品,會導致燥邪更嚴重。
進補有講究:
要分虛實科學進補,也要排毒
人常說:“秋季進補,冬令打虎”。專家提醒,進補時要注意不要無病進補和虛實不分的濫補,對癥用補藥或者補品才能補益身體,否則適得其反,確實需要進補者,應當在中醫指導下進行;還要注意進補適量,提倡食補。
同時,很多人也調整了膳食結構,在日常飲食中增加了大魚大肉、肥厚油膩、甜食等食物,這也會造成體內代謝更多的“廢物”。這些“廢物”如果不能及時排除體內,會嚴重影響身體健康。因此寒露不僅要進補,更要排毒。
養生專家建議,寒露也適宜吃一些排毒食品(菌類如香菇、草菇、金針菇、杏鮑菇、木耳、銀耳等,它們富含的硒元素可以幫我們清潔血液,清楚污物,經常食用可以起到非常好的潤腸、排毒、降血壓、降膽固醇、防血管硬化以及提高機體免疫力的功效;也可以食用豬血湯,具有很好的解毒、排毒作用),再配合健身運動,既有益健康,又可以強身健體。
要保暖防寒:
不宜再“秋凍”,需及時保暖
中醫認為,進入寒露后,就不能再“秋凍”了,夜晚溫度將會降得更低,因此老人、小孩要特別注意保暖,不要赤膊,以防涼氣侵入體內。最重要的是注意腳部的保暖,以防“寒從足生”。“寒露不露腳”,正是這個道理。腳離心臟最遠,血液供應較少,再加上脂肪層薄,保溫性能差,非常容易受到冷刺激的影響。因此,寒露過后足部保暖是重中之重,要穿保暖性能好的鞋襪。
還要養成睡前用熱水泡腳的習慣,熱水能使血管擴張、血流加快,改善腳部皮膚和組織營養,可減少下肢酸痛的發生,緩解或消除一天的疲勞,同時還能提高抵抗力。
當然,寒露養生,除了以上三個要點之外,在日常中,也應注意適度的運動鍛煉,根據自己的身體狀況,可選擇散步、慢跑、爬山等,可增強心肺功能。睡眠時間上要調整,應當早一些去睡覺。情緒上應保持積極向上、樂觀豁達,注意調節因看到深秋萬物蕭瑟而產生的“悲秋”、傷感情緒。
總之,寒露時節做好養生,可以概括為:滋陰潤肺,少辛增酸;足部保暖,適時添衣;早睡早起,適量運動;養陰防燥;掃除抑郁。
【免費福利】
憑此信息,到全國各地任意一家甲冉生門店,即可享受“關愛手足健康”免費義診一次;登記服務信息,即可免費享受“鮮清抑菌顆粒”專業泡腳 + 健康檢查免費服務一次。
+ 10元,享受專業修腳一次(原價39元、58元,僅限新顧客第一次體驗)。
【轉發福利】
憑借“ 轉發 + 點贊 ”為自己贏得更多“福利”,詳情咨詢就近“甲冉生”灰指甲、手足病修護門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