立冬是農歷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九個節氣,冬季的第一個節氣,其確定的依據是以太陽到達黃經225度為準。立冬后,就意味著冬季正式來臨。
2021年立冬時間為11月7日,農歷十月初三,星期日
從養生防病的角度來講,立冬才是每年養護身體的開始。因為冬季雖然寒氣逼人,但也是一個生機閉藏的季節,人要與自然規律相適應。中醫認為,立冬節氣到來后陽氣潛藏,陰氣盛極,草木凋零,蟄蟲伏藏,萬物活動趨向休止,人們也需養精蓄銳、合理冬補冬藏,為來春生機勃發作準備。
進入冬季,如何養生?
有三個重點,即:補、藏、防!
補
宜多吃溫熱補益食物
立冬后,宜多吃一些溫補的粥類、湯羹類食物,最好是能夠溫補脾胃、容易消化吸收。如紅豆粥(化濕補脾、適合脾胃虛弱的人)、紅棗粥(補脾養胃、澀腸固精、養心安神等)、南瓜粥(清火養胃、健脾,有助于預防冬季嘴唇干裂、皮膚燥澀等)、栗子粥(養胃補腎、壯腰膝、強筋骨)、以及蓮子大棗小米粥、桂圓核桃芝麻栗子粥等。此外,白蘿卜、白菜、山藥、紅薯、蓮藕、雞肉、羊肉、鯽魚等都是冬季進補的常用食材。
冬天寒邪之氣最易傷害腎的陽氣,因此補腎養腎也很重要。中醫認為,“黑色入腎”,所以,適合多吃一些黑色的食物。如黑米滋陰補腎、健脾養肝;黑豆補肝腎、強筋骨;黑芝麻滋肝養腎、明目黑發;黑棗平胃健脾、補腎填髓;黑木耳滋陰潤肺、養胃補腎等。
藏
藏營養、溫暖和情緒
人們都知道“春生、夏長、秋收、冬藏”的自然界規律。中醫養生也講究“天人相應”,因此,就有了冬藏養生。
一般認為,冬藏養生有三層含義:一是藏營養,冬季更應當多吃一些富含蛋白質、各種維生素的食物,這樣可以很好的滋養身體里面的五臟,給身體保暖驅寒。二是藏溫暖,需要注意頭部、頸部、腹部、膝關節和腳部的保暖,以防寒氣侵襲引起病痛。三是藏情緒,避免過度憂慮、極度暴躁、異常亢奮等情緒的出現,把自己的情緒潛藏起來,保持心神平靜、開朗自在的心態。
防
腰部和腳部要防寒
防腰寒
中醫講“腰為腎之府”,脊椎兩旁的后腰是腎臟所在位置。腎喜溫惡寒,常按摩能溫煦腎陽、暢達氣血。因此在寒冬季節,腰部防寒保暖尤其要注意。
除了穿暖護腰,還可以按搓腰部,方法為:兩手對搓發熱后,緊按腰眼處,稍停片刻,然后用力向下搓到尾椎骨,每次做50--100遍,每天早晚各做一次。
防腳寒
人們常說“寒從腳起,冷從腿來”。很多人一到冬季,總是手腳冰涼。特別是很多女性,晚上睡覺時雙腳還會發冷。
應對腳冷,可以睡前熱水泡腳,能使血管擴張,血流加快,改善腳部的皮膚和組織營養,降低肌張力,改善睡眠質量,對于預防凍腳和防病保健都有益處。
泡腳需注意:一是水溫最好40 左右,水淹沒踝關節處;二是每次泡腳15--20分鐘為宜,可在泡腳過程中添加熱水保持水溫。
泡腳,一定先要保持健康的雙腳。如果有腳癬、腳氣、灰指甲、刺瘊,一定不要拖延,由于致病菌具有極強的傳染性,很容易造成手足全部被感染,或者感染家人。
建議及時到離家最近的全國4300+甲冉生手足康復連鎖店做手足康復,純中草藥配方,高效抑菌,見效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