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雪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二十一個節氣。在每年的12月7日或8日,以太陽到達黃經255度開始。
《月令七十二候集解》中說:大雪,十一月節。大者,盛也。至此而雪盛矣。
大雪 2021年12月7日,農歷十一月初四、星期二
大雪節氣的到來,標志著進入仲冬,天氣寒冷,氣候干燥,溫度將繼續降低,晝夜溫差和室內外溫差變大,隨之而來也迎來了疾病的高發時期,提醒人們要重視養生防病!
大雪節氣,養生防病的主要原則有哪些呢?
第一、必須注意保暖
進入大雪節氣,降溫幅度會進一步加大,需要注意保暖,身體暖暖的,氣血才會順暢。特別是頭部和腳部的保暖,為重中之重。
中醫角度來講,頭為“諸陽之匯”,是應該重點保暖的部位。頭部受涼,會出現頭痛頭暈的癥狀;有心腦血管基礎病的人,尤其要做好頭部保暖。現代醫學認為,頭部血管密集,耗氧量大,熱量散發也多,因此頭部保暖(戴帽子、包圍巾等)很有必要,而且頭部保暖能幫助預防腦卒中等腦血管病。
人們常說“寒從腳下生”,腳離心臟最遠,血液供應慢而少,皮下脂肪較薄,保暖性很差,一旦受寒,會反射性地引起呼吸道黏膜毛細血管收縮,降低抗病能力,導致呼吸道感染,因此在寒冷的大雪時節,腳部保暖也應加強,最適宜堅持晚上熱水泡腳。
第二、冬藏養生,重點是保護呼吸道
大雪節氣前后一段時期內,氣候干燥,空氣濕度低。在一些城市供有暖氣,無供暖的城市有的人喜歡開空調取暖,這樣更加劇了室內空氣的干燥,很容易導致呼吸道的發病。建議盡量增加室內濕度,多喝水以保持呼吸道的濕潤。一般來說,冬天室內的濕度應保持在30%至60%之間為宜。這樣的濕度下,人體總體感覺良好。
第三、補冬養生,防過度,忌補偏
冬季是進補的大好時節,很多地方的人們也保持著補冬的生活習俗。中醫養生指出:大雪宜溫補助陽、補腎壯骨、養陰益精。食補以補陽為主,但需要提醒的是:應當根據自身陰陽氣血的偏盛或者偏弱,來辯證施補,不能盲目過度進補,更不能補偏了,反而有害于健康。補冬的食材一般有:蘿卜、白菜、豬肉、牛肉、各種魚類、禽蛋等,藥食兩用的有:紅棗、山藥、桂圓、核桃、枸杞等。
需要注意的是,感冒、咳嗽、發熱等患者,在疾病未除時不要隨意進補,糖尿病、高血壓等患者不應盲目進補。
大雪時節預防易發疾病,有哪些好方法?
1、防胃腸道病
大雪節氣,胃腸道疾病的發病率也會升高,這是由于人體受冷,神經系統高度興奮,掌管內臟的植物神經也處于緊張狀態,進而影響消化腺的正常分泌活動,是胃腸黏膜受到比平時更強的刺激,導致潰瘍的產生或復發。
應對方法:飲食應以甘軟溫潤為主,適當多吃富含糖、脂肪、蛋白質和維生素的食物,以補充因天寒而消耗的能量,益氣補血,滋養身體。戒酒戒煙,少食辛辣刺激性食物。
2、怕冷、手腳冰涼需增加抗寒能力
冬季很多人怕冷,特別是女性和老年人,雖然穿的很厚,但身上總是感覺寒冷,也最容易出現手腳冰涼的情況。人怕冷與機體攝入某些礦物質較少有關。如鈣在人體內含量的多少,可直接影響心肌、血管及肌肉的伸縮性和興奮性;血液中缺鐵常表現為產熱量少、體溫低等。因此,補充富含鈣和鐵的食物可提高機體的御寒能力。
應對方法:海帶是人類攝取鈣、鐵的寶庫(每100克海帶中含鈣高達1177毫克,含鐵高達150毫克)。吃海帶有利于補充鈣和鐵,從而使人體氣血暢旺,心肌及血管的收縮性變好,氣血足了,循環好了,就可以提高機體的抗寒能力。同時,海帶性味咸,長期食用溫補腎氣,腎氣足了身體就暖了。可以做冬瓜海帶排骨湯、海帶燉豆腐、海帶粥等食用,既暖身又溫補。
3、防心情抑郁
大雪節氣過后,天氣陰冷、自然界草木一片凋零景象,人們也容易出現抑郁、悲觀的情緒。現代醫學研究發現,季節變化對抑郁癥患者有直接影響,因為與抑郁癥相關的神經遞質中,腦內5一羥色胺系統與季節變化密切相關,5一羥色胺的缺少,人們隨之出現失眠、煩躁、悲觀等一系列癥狀。
應對方法:常食含有葉酸的菠菜、獼猴桃、牡蠣、橘子、黃豆和深綠色的蔬菜,可以幫助抵抗抑郁;香蕉所含有的泛酸等成分,是人體的“開心激素”,能減輕心理壓力,排解緊張與憂郁;燕麥等谷物中含有豐富的碳水化合物和B族維生素,可維護神經系統穩定,增加能量代謝,對抗壓力、抗抑郁也有幫助。
4、防止皮膚瘙癢、皸裂
進入冬天,低溫嚴寒,空氣干燥,再加上室內用空調或者暖氣取暖等,導致皮膚干燥,出現皮膚瘙癢,特別是老年人容易出現全身或者小腿前皮膚瘙癢、干燥、鱗屑脫落,瘙癢難忍。還有很多人會出現手指皸裂、裂口等。
應對方法:要注意及時補水,每天喝水不少于2000--3000毫升,即常說的8杯水,一杯約300毫升。
另外,每天要適量的吃一些蔬菜水果,補充維生素A、維生素B,既能幫助身體補充水分,又能幫助改善皮膚干燥的現象。
當然,也可以在晚上洗浴后,使用一些潤膚抑菌的產品,來應對皮膚瘙癢、皸裂。
此外,在干冷寒冬,平時生活中也宜多喝湯粥、多吃黑色食物(黑芝麻、黑豆、黑米、黑棗、黑木耳)補腎、睡前溫水泡腳、盡量早睡晚起、適當室外運動、多曬太陽等,也都有助于養生防病。